《出师表》中最能表达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思想感

时间:2024-08-01 06:56:53 励志句子

1、所以,在“出师表”开篇,诸葛亮就阐明了蜀汉目前的状况,“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国家的情况已经有了危机,但也正是有志之士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

2、二,对刘备的信任之情,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这就是指白帝城托孤,刘备把国之命运系于诸葛亮一身,这种扶鼎之托的信任,超越了血统,超越了世俗,情浓人心。怎不叫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这句直接抒发了诸葛亮对刘备父子的忠心与感激。刘备遗诏中的名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刘备教导刘禅的。

4、诸葛亮向后主推荐了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说他们都是善良诚实的人,有志向和谋划,忠诚无二,是先帝的重臣,可以辅佐陛下。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要与他们商量,这样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就会少一些失误,国家就会多一份安定。

5、羽、飞乃止。当然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诸葛亮对刘备有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6、诸葛亮《出师表》:

7、诸葛武侯在北伐前夕,写了〖出师表〗。这个时候,蜀汉国力强盛,仍能支持北伐作战。但是也已经有了隐忧,老一辈将领先后故去,诸葛亮自己业已寿高年迈,精力不如往昔,要考虑国家未来的发展。

8、这句直接抒发了诸葛亮对刘备父子的忠心与感激。

9、这是初中老师布置的作业吗?

10、《出师表》里那些表明的心迹和历程,想必他感到了最后的自我安慰和问心无愧。

11、这些话恳切朴实,是一篇能够表现人品又富于情感的文章。

12、忘年交,朋友之情,用刘备自己话说“鱼水之欢”。如果是父亲一样的感情,关羽、张飞也不会吃醋了。三国志诸葛亮传於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原诸君勿复言。”

13、《出师表》背景是诸葛亮要带兵离开益州北上伐魏。作为刘备的托付大臣,诸葛亮自知责任重大,如派其他将军去北伐,自己留守,怕不敌魏军。自己带兵亲自伐魏,又担心刘禅身边生乱,压不住后方阵脚。这种心态可以说是纠结万分。

14、诸葛亮非常清楚一点:在他死后,这份他为止奋斗一生的事业肯定失败,无可挽回的失败。

15、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以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方略,采纳正确的意见,以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若能如此,我感激不尽。

16、出师表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在出师表中,表达了诸葛亮内心的期盼,对现实的认可,对未来的展望。正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先帝的远大志向,和对后主刘禅的期望,都有着详细的分析和规划。

17、汉丞相诸葛亮在这份上呈给后主的《出师表》里,阐述了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表达了匡扶汉室,在此一举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情真意切,令人感动,表现出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片忠心。

18、一是感激先帝(即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二是对光复汉室和辅佐刘禅为国尽忠的决心。

19、诸葛亮的感情和决心,表现在《出师表》的言辞中和对国家大事的忧虑上。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对后主说;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多有弊端,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但宫廷里负责侍从护卫的官员们,却照常不懈怠,战场上忠诚不二的将士们,仍然奋不顾身,原因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想要报答在陛下身上。所以陛下应该做个广纳谏言,兼听则明的好君主,以光耀先帝大德,完成先帝遗愿。大举弘扬忠臣志士之气,不要轻薄自己,不要说不该说的话,以失君臣之义,更不要轻易责罚敢于犯言直谏的忠臣,以堵塞言语。

20、《出师表》里那些诚恳而无奈的建议,想必他边想边写边哭,带着期望,更多是绝望的情绪。

21、诸葛亮说;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自接受遗命以来,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尽我最大的努力,荡平敌寇,恢复汉朝基业。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决心。

22、又推荐将军向宠,说他为人善良,品行公正,并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就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都督。军队中的事情,都应跟他商讨,使军队上下一心,国家的安全就有保障。

23、出师表最能表现诸葛亮感情的句子:报先帝、忠陛下。

24、因此,写下《出师表》给他自己一个最后的交代,给这份事业一个交代,也给后世一个交代——“对于这份事业,我奋斗了一生,贡献了一生的才学,热情,用这份《出师表》做一份证明。”

25、诸葛亮也提到先帝对自己太好了,无论如何我也得辅佐小皇帝,胜败姑且不说,但是我必须得做,但是战争的可变性特别大,对于胜仗诸葛亮已经没有原来那种运筹帷幄的自信了,因为战将越来越少。也是觉得心中凄凉,所以不觉涕泪横流。这也是每个渴望建功立业人的心情了。

26、原文: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27、一,对刘备的善任之情。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充分表现了诸葛亮对刘备的三顾之情已入骨。

28、《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刘婵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它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29、二是对光复汉室和辅佐刘禅为国尽忠的决心,以及出师北伐的决心和对后主刘禅的一片忠心。

30、出师表中的: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1、《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和决心》

32、机不可失机不等人,诸葛孔明深知自己西蜀的的境况,等候必将带来自己的衰落对手的强大,他也深知自己罚魏的胜算不大,但是尝试还有一线机会,不得不搏成了孔明无奈的选择,因为刘备不听劝告,贸然兴兵攻打东吴,夷陵兵败西蜀的战略布局被彻底破坏,出师表最大含义就是放手一搏不留遗憾,成了孔明的座右铭一生随行。

33、由于报刘备的情,激发对刘禅的忠,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诸葛亮深感托负之重,表明竭力尽忠之心。为了更进一步显示,尽忠之心,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明确指出了,报恩先帝之情,忠于刘禅之意。

3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短短八个字,就体现了诸葛武侯写〖出师表〗时的心情。

35、从表面看,孔明呈出师表是对朝廷和阿斗不放心,担心走后朝政混乱,阿斗不能主持大局。但从侧面看,孔明呈出师表实则内心极为复杂。他说益州疲弊,也就是国内财力和兵力并不强大,而他却偏要选择强行伐魏,这说明他自己对伐魏的胜算和时机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也证明孔明伐魏和刘备伐吴是一样的心思,就是想趁有生之年恢复汉室,统一天下,留名后世。其次孔明呈表是表明自己对阿斗的忠心,你看曹操为什么出征不上表呢?因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摆明了皇上是傀儡。但孔明出征其实阿斗并不能干涉什么,他偏要呈表,应该只是想向朝廷和后世证明我孔明并没有功高盖主,裹挟天子。

36、从本质上思考,《出师表》其实是诸葛亮的遗书。

37、《出师表》表达了诸葛亮对刘备的情,对刘禅的忠。以及兴复汉室的决心。

38、简单来说更多的是对汉室却准的说是对蜀汉对刘禅的一种担忧吧,简单讲述自己追随先帝夺得蜀汉政权建立蜀国的的一个过程,更多的是对现如今蜀汉王朝前景的发展担忧,不能在有生之年北伐成功,那么日后肯定会被曹魏灭国,表达了自己誓要北伐的雄心壮志,同时北伐在外也希望陛下亲贤臣远小人,铭记历史教训,剖析文臣武将,后期如何任用等,满满的担忧,鞠躬精粹死而后已。

39、三是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40、诸葛亮忠于先主刘备,渴望先帝宏愿能够在自己有生之年实现,帮助刘禅顺利扫平障碍,顺利一统中原。所以也就有了后来的六出祁山,兵进中原之事。而诸葛亮事无巨细,在出征之前,把所有的用人细节都在表中提到。也是对刘禅能力的一个质疑。按现在来讲,是对君主智商的不放心,怕他应付不了。

41、一是感激先帝(即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完成他光复汉室的心愿;

42、简单点说第一点表现孔明的功劳,要阿斗学他,也要学他父亲;第二点劝阿斗要相信贤臣,远离逆臣;第三点交代孔明他要亡了心志没有完成,表示遗憾,他也希望他能在活久一点,能够完成北伐进取中原大业

43、又以前车之鉴上言后主说;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而痛心遗憾。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中兴就指日可待。

44、“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余年矣。”

45、然后,将朝政安排好。嘱咐刘禅“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同时要“亲贤臣,远小人”。并确立了自己不在时的辅政大臣“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将军向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