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表达效忠蜀汉中心句子【优选36句】

时间:2024-08-01 06:53:49 励志句子

1、意思是: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

2、首先让人想到的它的外部因素——外敌入侵。一个国家,如果国力薄弱,人民的生活处境艰难。在这种情况下,若遇到外国入侵,打起仗来,那确实会“危急存亡”的。但遗憾的是在蜀国建立起来后,并没有遭到魏国和吴国的军事进攻。相反,在蜀国刚建立的那一段时间,先后有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的夷陵之战,而这二次战争都是由蜀国引起的。很显然,让诸蔼亮感到“危急存亡”的,不是战争,即不是外部因素,而是蜀国的内部因素。

3、其实,谯周是一个大儒,是一个很有学识和才华的人。在三大利益集团中,属于蜀地豪门、土大夫为代表的本地集团,很显然,谯周就是他们的代表人物。

4、《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克复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的上书。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全文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5、《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227年)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克服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6、诸葛亮出师前给刘禅写过《出师表》,其中有一句“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益州疲弊就点明蜀国危难

7、一是李严事件。李严是刘璋东周集团的代表人物,在刘备时期,为了平衡各利益集团,于是李严成为刘备白帝城托孤重臣之一。既然如此,本应与诸蔼亮一起共同辅助刘禅,但李严却另有打算。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李严负责粮草运输,由于天气原因,导致粮草不能如期到达,反而让人传话给诸葛亮,让诸葛亮退兵。结果事情败露,被后主刘禅贬为庶民!

8、(2)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性行淑均写的是向宠的品德,“性行”指向宠的“品行“淑均””淑是良好,均是都,“性行淑均”指向宠思想品德都良好。“晓畅军事”“晓畅”是精通的意思,“晓畅军事”指向宠在军事业务上非常精通。因此“性行淑均”指向宠德,“晓畅军事”指向宠的才。

10、益州疲弊,自不用说,三国里就属蜀汉最弱。这还不是关键的,关键的问题在于蜀汉内部矛盾重重,虽然看着表面风平浪静的。这个限于篇幅,只能简单说下,蜀汉内部其实有多个集团势力:刘备的荆州集团、原刘璋集团、原益州本地集团。其实刘备荆州集团还得分原刘表那部分人。实际上只有从一开始就一直跟着刘备的人,确实对刘备很忠心,其它半路上加入的人,从刘表荆州开始到入蜀以后加入的,很多人都心怀鬼胎。出师表反应出了魏、蜀、吴,当中蜀国所面临的内部危机

11、扩展资料

12、从这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刘备占领蜀地的根基不稳。从时间上看,从公元214年至公元221年,才七八年时间。从形势上看,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大败后,就没有回到成都,白帝城托孤之事就是明证。所以,蜀汉内部矛盾特别尖锐,主要体现在它内部的三个利益集团的矛盾,一是以刘备、诸蔼亮为主的荆州集团,二是以刘焉刘璋为主的东周集团,如李严、许靖等,三是以蜀地豪门、土大夫为代表的本地集团,如法正、谯周等。举两个刘禅时期的例子来说明:

13、出师表是诸葛亮继承刘备遗志,进行北伐而给后主刘禅上的一道表章,表章深刻阐述了自从刘备兵败伐吴以后,蜀国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14、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

15、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屈原是在遭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

16、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作者为诸葛亮,是其在北伐中原前上书给后主刘禅的表文。也是诸葛亮,对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铮铮誓言。

17、《出师表》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

18、出师表确实是点明了蜀国危难,那就是在汉昭烈帝刘备死后,蜀国已经到了军队死伤殆尽,内部又有南方的蛮族的叛乱,所以此时的蜀国已经达到了达到了即将亡国的境地,可见此时诸葛亮接受是一个真正的危局,这也是诸葛亮这下出师表的重要原因。

19、二是谯周误蜀。公元263年冬,邓艾攻占江油,接近成都。谯周力排众议,成功劝刘禅投降,于是就有谯周误蜀一说。

20、《出师表》赞扬将军向宠德才兼备的句子是: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2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22、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洛阳);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多以四字句行文。

23、(1)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24、为什么谯周要劝刘禅投降呢?分析原因有二个,一是当时的大儒们心中也许有一个国家梦,希望能建立一个像汉朝一样统一完整的国家,不希望国家四分五裂;二是无论是刘璋父子,还是后主刘禅,他们都是外来户,不能代表当地人的利益。刘璋时代,对益州地方豪强无法控制,只得纵容,而刘备入蜀后打击本地豪强,到诸蔼亮时更是令行禁止,厉行法治,而且屡伐中原,劳命伤财,虽然百姓拥护,但本地豪强却没有得到一点儿好处,劝其投降,也许新来的统治者还能来个蜀人治蜀呢。

25、《出师表》中写蜀国处境之艰的句子如下:

26、出师表是千古名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让读者无不泪目,诸葛的高风亮节,自蜀汉以来无时不是仁人志士的典范,鞠躬是他小心谨慎低调做人的行态,尽粹是他竭尽全力,躬行国事的心态,死而后已更是他为国为民的决心,这句话可以说完全的精准的概括了诸葛的崇高品行。

27、公元208年,发生了赤壁之战。战后,刘备占据了荆州的大部分地方;公元214年,刘备入主成都,领益州牧,旧主刘璋投降;公元221年,刘备占据了荆州大部、巴蜀和汉中等地,称帝;公元219年,关羽在荆州围攻襄阳、樊城失败,最后败走麦城;公元221至222年,为了争夺荆州而进行的夷陵之战,结果刘备大败,撤回白帝城;公元223年,刘备病死于白帝城。

28、其实,与其说李严撒谎,还不如说这是利益集团争斗的结果。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想让李严镇守汉中,但李严不仅百般推辞,还要求划出五个郡组成“巴州”,自己担任巴州刺史。这样地位虽然及不上诸蔼亮,但也仅次与诸蔼亮(荆州集团)。

29、原文,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30、所以诸葛亮先南征孟获,解除了蜀国后方反叛的问题。才能动用积攒数年的力量,进行北伐。后主对表章里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非常感动,它表明了诸葛亮忠于蜀国,即使形势严峻,也要抗争到底的决心。

31、《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历史上有前出师表,至于三国演义中的后出师表,并没有证实。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表明了自己忠于蜀汉的决心,也劝谏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在“治国用人”等方面,都循循善诱,敦敦教导。正如陆游所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32、意思是,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33、让我们先来看蜀国建立时的大致过程:

34、《出师表》中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句子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了委任。(表现了诸葛亮的忠心耿耿)

36、是公正刑罚奖赏,三是亲贤臣远小人,四是北伐。对于治国理政来言,人才永远是第一位,亲贤臣远小人最重要,事后证明,蜀国之所以被邓艾偷袭成功,就是因为刘禅重用宦官黄皓,军务废弛,政务形同虚设,给了邓艾可乘之机,不然凭借蜀国天险,汉中不易失,剑阁更是难以攻克,偷袭就根本不用想了。只要在阴平小路驻扎1000人,邓艾必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