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的经典句子,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34句精

时间:2024-07-29 06:21:49 励志句子

1、二是对光复汉室和辅佐刘禅为国尽忠的决心。出师表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表达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以及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坚定决心,强调顾全大局,希望后主为出师创造一个安定的后方条件。

2、一是感激先帝(即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完成他光复汉室的心愿;

3、原文: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4、出师表中的: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余年矣。”

6、《出师表》一文表达了诸葛亮对刘备的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以及他甘愿以身许国、为汉室鞠躬尽瘁的忠贞之心。《出师表》是汉丞相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之前写给后主刘禅的表文,全篇旨在劝勉刘禅继承先主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7、由叙而誓,推上高潮。

8、《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9、诸葛亮《出师表》:

10、这些话恳切朴实,是一篇能够表现人品又富于情感的文章。

11、本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

1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奔弛。

13、三是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14、由势入理,起笔峥嵘。

15、《出师表》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多以四字句行文。

16、这句直接抒发了诸葛亮对刘备父子的忠心与感激。刘备遗诏中的名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刘备教导刘禅的。

17、二是对光复汉室和辅佐刘禅为国尽忠的决心,以及出师北伐的决心和对后主刘禅的一片忠心。

18、这是出师表中,诸葛亮自抒内心胸怀的一皈: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19、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

20、这句直接抒发了诸葛亮对刘备父子的忠心与感激。

21、出师表中表达了对国家的忠心的是: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22、一是感激先帝(即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完成他光复汉室的心愿;

23、出师表最能表现诸葛亮感情的句子:报先帝、忠陛下。

24、由人到已,文势跌宕。

25、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的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26、关羽被斩杀,刘备又病死了,只剩一位没有经验的后主,和一位日暮西山的老人,他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北定中原,光复汉室.带兵出征之前对朝廷内政放心不下,对年轻的后主放心不下,表达出那种忧心忡忡的心情.

27、后值倾覆,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8、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9、而且文中提及到了刘备三顾茅庐,也表达了作者对刘备知遇之恩和托孤之义的感激之情

30、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前寄臣以大事。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31、由主而次,肌理缜密。

32、《出师表》表现了一个忠心耿耿的托孤重臣的赤胆忠心和殷切希望。而这个忠臣不是别人,正是具有传奇色彩的诸葛亮。诸葛亮的人格魅力不仅在于其智谋出众,治国有方,更重要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这是统治者们最想看到的。《出师表》把这两点都表现得淋漓尽致,遂得以流传千古。

33、答一是感激先帝(即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

34、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这是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句子,在中国古代对国家的忠君爱国的君国一体的思想情感上。其中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的句子表达了一代名相诸葛亮为复兴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