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道德名言名句大全精选63句

时间:2024-01-30 06:40:16 伤感句子

孔子道德名言名句大全

1、素:索求。隐:隐僻之理。索求隐僻的理论,做出怪异荒诞的举动,即使能得到后世的称赞,我也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

2、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3、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

4、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5、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6、扩展资料:

7、纪念先贤,弘扬国学,传承经典。

8、孔子说:“奢侈就会不恭顺,节俭就会寒碜。与其不恭顺,宁可寒碜。”

9、儒学精神照华夏五洲,先师功德垂青史。

10、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11、“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及小康,只不过儒家把比“大同”思想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为小康罢了。

12、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13、仁人正道,至圣先师。

14、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15、孔子教学原则有学思行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16、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17、【注释】 牧:本意为牧养牲畜,引申为统治或管理民众。牧民:治理人民,统治人民。四时: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个季节的农事。务在四时:指注重农业生产之意。仓廪(lǐn):指粮仓。守在仓家:要守护好粮仓,指要保证粮食储备。辟:开辟,开垦。举:尽,全。辟举:全面开垦。

18、这是《中庸》中孔子说的话。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孔夫子之教诲,今犹在耳啊!这是说明人在国家的治理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句名言同时也说明一个执政者的道德修养对国家的治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执政道德水平高,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就会尊循自然规律办理天下的事务,这样失误少,持续时间长。

19、【译文】 凡是拥有国土治理人民的君主,务必重视四季的农事,保证粮食储备。国家富足多财,远方的人们就会前来投奔。荒地开发得好,国内的居民就能安心留住。粮仓储备充实,人们就会知道遵守礼节;人们衣食丰足,就会懂得荣誉与耻辱。

20、《礼记·礼运》上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21、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22、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23、孔子说:“一个君子啊,就应该专心的追求和践行‘道’,不要把心思放种庄稼、种菜上,你们去耕地,也不一定能种好,很可能还会饿肚子,你们好好悟‘道’,有了真本事,还怕以后没有好工作吗?君子只会担心自己有没有真正的领悟到‘道’,是不会去为贫苦担忧的。”

24、天下国家都是可以平定治理的,高官厚禄都是可以推辞的,刀剑摒弃也是可以踩,到是要完全做到中庸的境界,是十分困难的。

25、辟:通“譬”。迩:近。君子中庸之道,就像走路,一定要从近的地方开始;又像登山,要从低处开始。

26、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27、祭奠至圣先师,传承千年文脉。

28、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等高必自卑。

29、至诚尽性是《中庸》全篇主旨所在。尽其性:充分发挥本性。只有天下至诚的人,才能发挥自我的本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够充分发挥人类的本性。

30、在个人道德修养上,孔子要求人们,特别是君子应把两种看起来互相矛盾的品格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使之处于一种完善的标准状弁。

孔子道德名言名句大全

31、指的是君子只忧愁自己的为人,不忧愁是否贫穷。

32、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33、先要施行善政要得到贤臣,要得到贤臣必须先修正自身,要修正自身必须加强自己的道德品质,要加强自己的道德品质,必须以仁义为首。

34、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设置)田里……是谓小康。

35、一日,弟子子贡向孔子问道:“老师,贫穷而不去巴结人,富有而不骄傲自大,这种人怎么样呢?”

36、(《论语·卫灵公》).这是孔子在回答子贡的一个提问时说的.子贡的问题是:“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句话?)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还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里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有相似的含义,但是后一句话较为消极些,而前一句显得主动、积极.

37、《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38、孔子宣传的是“礼”与“仁”。①治国思想: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39、《论语·卫灵公》本篇包括42章,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40、以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努力学习与传承中华传统经典文化!

41、中节:符合节度法度。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未曾发生,叫做“中”;表现出来而都合宜,叫做“和”。这句话提出“中和”乃天下之根本也,强调“谓之中”、“谓之和”、“中也者”、“和也者”,读出节奏和韵律。

42、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43、孔子说:“当然可以,但是还不如贫穷而仍然快乐,富有而尚好礼节的人。”又说,“典籍上说,君子矜持而不争执,就会疑惑不决。”

44、④美学思想: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45、③教育思想: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

46、【评说】 丰衣足食是普通民众最基本的需求,然后,才谈得上教化和其他一些事情。在中国,皇帝祭祀先农和亲耕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周朝,只不是每年举行。在明清两代,祭祀先农成为国家重要的祭祀典礼,而且,皇帝都要亲自下田耕种,以示万民。俗话说的“一亩三分地”指的就是皇帝亲耕的田地。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帝王对农事的重视。

47、(即“礼”的规定).作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无言、非礼勿动”,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即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孔子一贯主张以礼驭情,以礼约束自己言行,多次批评感情用事,不能克制冲动的卤莽行为.他对学生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颜渊》)指出不能克制一时冲动往往会干出伤害自己和亲人的蠢事,这是很不明智的.他还说:“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论语·阳货》)意思是说,只好武勇,不爱学习就不能以礼驭情,容易感情用事,难免闯祸.在自我修养的六个环节中,孔子对“克己”看得比较重,认为只要每个人都能够按礼的要求来克制、约束自己,就可以使人人成为君子,全社会也就可以弘扬仁道,实现理想的大同世界.所以孔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48、反:违背。君子能够顺达的处理事务,是能够做到中庸,小人的行为是违反中庸。

49、答:释义

50、素:向来。君子会依照自己所处的地位行去做事情。

51、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52、出处:春秋战国孔子《论语·卫灵公》

53、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54、弘扬传统文化,追思先贤孔子。

55、天佑中华有先师,厚德传承继圣贤。

56、致:达到。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万物便发育成长。

57、子贡又问:“老师,奢侈跟节俭相比,哪个更不好呢?”

58、②经济思想: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

59、君子素其位而行。

60、《中庸》原本为《礼记》中的一篇,被宋儒抽出,成为“四书”中的一书,《中庸》出自孔子的孙子子思之手,子思著有《子思》23篇,现已不可考,只有《中庸》一篇流传于世。

孔子道德名言名句大全

61、大人世及(贵族世袭)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62、[1].孔子教导弟子说,能否坚持这样做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主要标志:“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又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内自讼”即内心自责,自我反省.孟子进一步发扬孔子的“求诸已”思想,提出:“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孟子·离娄上》)[2].意思是说,我爱别人而别人不亲近我,应反问自己的仁爱之心够不够;我管理别人而未能管理好,应反问自己的知识能力够不够;我礼貌地对待人而得不到回应,要反问自己态度够不够恭敬;任何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都应反躬自问,好好检查自己.

63、如果执政者道德水平低,总是以自已的好恶行事,不管前任所定的策略,随心所欲,那么其后果就是灭亡。孔夫子之言讲的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