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词赏析38句

时间:2024-03-10 06:24:05 伤心句子

苏轼的诗词赏析

1、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译文:吃这小小的月饼就像吃着月亮一样,中间有酥酥甜甜的味道。安安静静的品尝,因为太过想念故乡,流下的眼泪都把手巾弄湿了。

3、⑵把,持;拿。

4、⑶天上宫阙,指天上的宫殿。这里指月宫。

5、这一首诗短短二十个字,但是却把思乡之情全然表达出来了,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第一句“小饼如嚼月”,吃着这小小的月饼好像是在吃月亮似的,但是谁人又真正吃过月亮呢?诗人这里说如同是在吃月亮,可见诗人在吃月饼的时候,内心是满足且开心的。

6、苏轼《月饼》

7、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

8、⑶方好,正好。

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0、纵观全诗,无一生僻字,通俗易懂,却说尽了词人深深的“相思”之情。

11、⑹婵娟,形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12、⑹西子,西施

13、诗的前两句总写西湖山水风光,晴天和雨天的不同情态。晴空万里,阳光灿烂,湖面上闪烁着朵朵银花;近山苍翠,远山似黛;堤岸上垂柳飘拂,芳树间植其中。这样的风光,只有晴天方可饱览,而风雨交加,薄云低垂于湖面,湖水荡漾而尤见其充盈环湖群山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如此的景象非雨天难得一睹。“晴方好”“雨亦奇”,是作者在不同天气下多次畅游西湖后的深切体会。是对西湖的全面写照。诗的后两句,作者把西湖比做古代越国美人西施,是从两者的气质风韵上来说的。绝代美人西施的淡妆浓抹,无不相宜;而西湖的山山水水,风霜雨雪,一年四季,总各具情态,各有风韵。西湖和西字都具有自然美的风韵,都能随物赋形,气象万千都美在神韵。

14、《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15、诗人把月饼和月亮相联系起来,同时也在暗喻,在吃了一口月饼后,月饼便会变得不再圆了,天上的月亮亦是如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诗人心里的那轮圆月也如同手中的小饼,残缺了一块,为下文“相思泪占巾”埋下了伏笔。

16、⑷朱阁,华丽的楼房。

17、水面上波光粼粼,天气晴朗,风景秀丽,山色迷茫,雨中的景致也很奇妙。想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无论是淡雅的妆,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那么美丽多娇,那么合适。

18、⑴饮湖上,指在西湖上喝酒。

1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0、《水调歌头》

21、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22、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2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4、李清照经典十首诗词推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如下:

25、⑸空蒙,指水雾迷蒙。

26、⑴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

27、、《题西林壁》

28、⑷亦,也。

29、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0、。⑺相宜,合适。

苏轼的诗词赏析

31、天上明亮的月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我把酒杯高高的举向天空发问。不知道月宫里,今夜算是哪一年?我真想随着清风到月宫里去,又担心天上玉砌的高楼高耸入云,让人难以忍受他的寒冷。哪里比的上人间,在月色里起舞,影随舞动,是多么优雅。清凉的月光透过深红的楼阁,低低的洒在雕花的门窗里,照在无法入睡的人身上。月亮不应该有什么恨事吧,它为什么总在人们分别的时候团圆。人间有悲欢,有离合,月亮有阴晴,有圆缺,这些是向来就不会只存在好的一面。但愿分别的人们互相祝愿,彼此保重,虽然千里相隔,却能够一起欣赏同一轮明月。

32、⑸倚户,刻花的窗户。

33、三、四句,诗人吃着这甜甜的小饼,虽然其滋味十分甜蜜,但是诗人的内心却是十分悲伤愁苦的,诗人的内心与小饼的内馅形成强烈的反差。在吃了月饼后,越吃越伤心,眼中的泪水也止不住地簌簌而落,心中满是对亲人、对朋友、对爱人的深深思念。

34、这是歌咏西湖的名篇。在作者看来,西湖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很美的。晴时,西湖在阳光照耀下,水波闪动;雨时,湖光山色,旷远朦胧。西湖的美是那么恰到好处,正如美丽的西施,无论怎么打扮都是很漂亮的。

35、⑵潋滟。指波光闪动的样子。

36、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38、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绵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