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的启示精选27句

时间:2024-07-25 06:13:06 伤感句子

不耻下问的启示

1、子贡(1)问曰:“孔文子(2)何以谓之(3)文也?”子曰:“敏而好学(4),不耻(5)下问(6),是以(7)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第五》)

2、从今以后,我在遇到问题,就要向别人请教,即使说错了也没关系。

3、不耻下问的典故:春秋时期,孔子被世人尊为圣人。他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也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认为人并不是生下来就学识渊博的,一定要好学多问。

4、他去世后,被授予“文”的谥号,因此后人又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心中不服,就询问孔子为什么孔圉可以谥号为“文”。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敏又勤于学业,不因为向学问和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求教而感到羞耻,因此,才可以用这个‘文’字作谥号啊!”

5、不耻下问的寓言故事

6、是寓言故事。

7、第二方面从刘备三顾茅庐的那种求贤若渴的精神,反映到生活中即对某种事物的锲而不舍的追求结果。不要中途停止否则一事无成。真正成就大事业者,就必须具备刘备那种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这样才能使自己成长起来,成熟起来,将来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才才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8、不耻下问是历史故事不是寓言故事。

9、这是孔子的学生子贡向孔子请教,为什么孔文子能够成才的原因。孔子回答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缘故。这2句话包含着深刻的寓意,因此不耻下问成为了劝学的寓言故事。

10、不耻下问的典故:

11、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生前的为人配得上那样的谥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非常聪明,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而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明白了。

12、春秋时期,孔子被世人尊为圣人。他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也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认为人并不是生下来就学识渊博的,一定要好学多问。

13、一次,孔子去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礼仪式时,他不时地向人询问。有人嘲笑他不懂礼仪,孔子听到这些后,毫不在意,并且说:“遇到不懂的事便问个明白,这才是要求知礼的表现啊!”当时卫国的大夫孔圉为人耿直,并且谦虚好学。

14、向别人请教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而是对知识充满好奇的态度,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不管你请教的那个人是年长年幼,地位高底,只要他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都能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15、春秋时,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谦虚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16、一个人要谦虚、好学,真诚地向别人提问请教。

17、从刘备三顾茅庐求助于诸葛亮出山救国以及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反映了这一种虚心求助的道行,映射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就那学习来说吧。不懂的问题就要做到不耻下问,把不懂或者不清楚的问题弄明白,认真掌握,透彻明白,不要似懂非懂。不明白的东西要虚心求教,才能真正掌握。

18、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原文为:

19、三顾茅庐告诉我们道理:

20、面对人才,你要放下架子,心平气和的去交谈。不要看不起任何身份的人,就是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了,一定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就不怕四处碰壁和出丑,也才会经受得住更多磨砺。明白其中内涵,让你少走许多弯路。

21、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2、【故事阐述】

23、不耻下问的启示:

24、不耻下问和危言耸听,不是寓言故事,他们是成语故事。不耻下问出自论语,有一天孔子带弟子们去学习,期间有一个叫子贡的弟子问孔子,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为之文也,子贡满意的接受了。危言耸听是出自南宋刘义庆所编撰的《世说新语》一书。

25、不耻下问,意思为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形容谦虚好学。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下面是不耻下问的寓言故事。

26、不是寓言故事,而是历史故事。

27、《三国演义》中,刘备和诸葛亮的情谊一直以来都被传颂。三顾茅庐的故事也充分体现了刘备礼贤下士。而刘备三次去,三次都有收获,都有感悟,这也可能是诸葛亮对他的考验。